
2021年04月18日09:00,“技术世界与多维未来—第四届哲学·艺术·科学高峰论坛”迎来了最后一个学术单元:哲学之维。本单元共有七位演讲嘉宾分别进行学术分享,主要从宇宙演化规律与特性、智能的智慧形式、设计与哲学等若干角度展开讨论。
学术单元:哲学之维
“哲学之维”学术单元上半场由中山大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所长鞠实儿先生担任学术主持。鞠实儿教授在主持中提到现代科学对于世界发展的看法,其根本在于肯定了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在现代科学中信息技术所带来可能性,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商业模式甚至社会组织结构,这给我们的社会、政治、文化,甚至道德观念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哲学之维”单元学术主持 鞠实儿 教授
武向平院士的演讲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晦涩的科学道理以科普式的语言阐述给大家,带我们探究了宇宙万物的起源之谜,为我们开启了一段奇妙的宇宙之旅。武院士首先为我们描述了宇宙的基本特性,让我们对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有一个宏观的认识,随后展示了宇宙大爆炸的发现与痕迹,以及宇宙结构的形成和演化。武院士还通过宇宙起源过程的追溯分享了当代物理学对于未来命运的思考与预测。报告最后,武院士以爱因斯坦的一句话结束了演讲: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事,就是宇宙可以被理解。

演讲嘉宾中国科学院院士 武向平 院士
尚杰研究员从人的自身出发,抛出了这样一系列哲学性问题:真正的哲学是否能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达?演示文稿是否更有助于此?没有图像演示是否能够成为一种新的可能?在信息智能化时代下,尚杰研究员强调了智能机器模仿人类思维的形式的趋势。人类与机器都是规则系统,可以通过逻辑演算与语言传达意义和信息。值得警惕的是,机器终究是一种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果,而非创造性思维的起源或出发点。

演讲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尚杰 研究员
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德国洪堡学者,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哲学组成员孙周兴教授以《未来艺术的几个基本特征》为题发表演讲,并担任了下半场哲学之维版块主题演讲的学术主持。
何为未来艺术?孙周兴教授主要从“人类世”、“无界”、“观念”、“奇异性”、“抵抗”和“未来性”六个基本概念入手进行讨论,试图探讨未来艺术的可能意义方向,对不可规定的“未来艺术”给出一种指引性的规定。未来艺术与传统艺术比较而言,传统艺术是自然人类的劳动,而未来艺术则是属于新人类即技术人类的,是技术生活世界的艺术,具有弱自然性、观念性和未来性等特征。

演讲嘉宾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孙周兴 教授
李朝东教授的演讲以胡塞尔的论述为基础,从自我作为认识主体、自然的态度与经验科学、先验的态度与数学、现象学的态度与哲学几个方面探讨现象学理论视野下科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李朝东教授提到,科学、数学和哲学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三种基本方式,这三者之间认识方式及其相互关系,是胡塞尔现象学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具体展开包括心理体验与意识行为、直观行为、客体化行为与非合客体化行为。

演讲嘉宾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 李朝东 教授
方向红教授从几何学的视角出发展开对“去根与归根”思想的探讨。为了解决欧洲科学的危机,作为数学博士的胡塞尔通过现象学的方式回溯至几何学源头并籍此重新激活了几何学的构造方式:在文字的协助下完成了从观念化到理想化的飞跃。德里达将目光从主导性的理想化过程转向从属性的文字作用,并将这种主从关系颠倒过来,为他的解构主义在学理上奠定了基础。《技术与时间》的作者斯蒂格勒直接将文字看作技术,进一步解构主体与技术的传统观念,离散主体与时间的勾连,在其中楔入“埃庇米修斯的过失”。然而,过失永远无法弥补吗?或者,正是过失才开启了弥补的可能?

演讲嘉宾中山大学教授 方向红 教授
辛向阳教授的演讲主要从经验抽象的角度阐述了哲学实践的本质,以设计实践为经验基础,探讨设计哲学抽象的不同可能性,并试图反思设计教育的目标和路径。哲学是一个帮助理解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个领域,是将生活中的普遍性规律进行抽象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包含了对于一个事物或者现象why, how, what, whether四个方面的考察,分别对应设计思维中的principle, framework, concept, evidence。当生活方式成为设计对象时,从不同角度对一个对象进行新的立意并不代表单纯的否定,而是对过去的一种批判,这种批判实质上是一种认可与尊重。

演讲嘉宾同济大学特聘教授江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特聘教授 辛向阳 教授
邱志杰教授在线参与了本次论坛,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实践作品案例提出“科普即美育”这一观点。美是一种启蒙,而非一种愉悦,《总体艺术论》里提到的艺术经验可以对此提供进一步解释。针对人们常识性的理解错误,邱教授认为当今人们不能理解当代艺术,在于没有意识到:艺术不是为人创造愉悦,而是为人带来启迪的。在此语境下艺术与科学殊途同归。邱志杰教授在演讲中反复强调,欣赏自然之美是我们欣赏艺术之美的前提。

演讲嘉宾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实验艺术学院院长 邱志杰 教授
在所有嘉宾的发言结束后,(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庞茂琨院长做了闭幕总结发言。庞院长首先对各位专家的鼎力支持表示感谢,他们为本次论坛注入了极大的专业能量和学术影响,这些精彩的演讲和深刻的见解值得我们每个人在会后继续学习消化。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技术世界与多维未来”。演讲嘉宾们围绕这个主题,对当下“科技”在各个领域全面渗透的现状与动态,以丰富的视角和坚实的学理,进行了偏僻入里的分析和介绍;对被科技所塑造的人类未来命运,予以洞察前瞻和人文关照。嘉宾们的演讲还顺承了历次论坛的另一主题脉络,即艺术领域的实践者和教育者们在艺术和科技的融合态势下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艺术媒介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更新,进而催生大量崭新的艺术形态,而这又促使着艺术教育从模式到内容的全面升级。在热烈的掌声中,本届哲学·艺术·科学高峰论坛落下帷幕。

闭幕总结(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院长庞茂琨教授

嘉宾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