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之道”单元的精彩发言后,下午论坛进入“艺术之美”单元,几位演讲嘉宾分别从艺术与媒介的关系、艺科相融趋势下艺术教育体系的建构、艺术与脑科学的交叉互鉴等多个角度展开进一步研讨。
学术单元:艺术之美
“艺术之美”学术单元由(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教授,视觉艺术中心主任李敏敏担任学术主持。

“艺术之美”单元学术主持 李敏敏 教授
张晓刚教授和庞茂琨院长展示了两人近期的新作品、新尝试、新思想,并结合艺术家本人的艺术创作经验,围绕艺术与技术媒介的关系展开对话。

庞茂琨院长与张晓刚教授对谈
张晓刚教授通过绘画实践的历史语境强调了身体语言延伸与创作者记忆的重要性。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家更应该强调身体语言,借助手、眼、大脑等去完成作品以及所有关于艺术的行为,以身体来去思考与感召问题。

演讲嘉宾(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教授张晓刚教授
庞茂琨院长从自身的作品谈起,强调艺术作品的手工性、人文性。并提出发问,如果自己的身体、器官都可以被替换,自我的稳定性都可以被解构,那生存意义又在哪里?在现场观众问答环节,庞院长提到艺术语言系统是靠很多阶段下的艺术作品不断叠加与融合而形成的,每个人有其相对的本性,也始终有一个总体原则,此话语体系的搭建需要不断生活积累。

演讲嘉宾(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院长 庞茂琨 教授

现场观众提问环节
管怀宾教授指出,面对来自艺术教育内外的种种复杂的问题与情势,我们应该持续思考如何激发个体感受力与认知的潜能,如何在现实不断流变的景观碎片与概念混杂的状态中重构我们的知识系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艺术教育其内部普适性系统的建构,是在短暂的、不确定性的前提下,建构有效的问题意识,点拨经验与知识的认知,追问艺术的本质、不断更新形式创造的困局。

演讲嘉宾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 管怀宾 教授
谌小维教授的演讲从大脑生理结构出发,呈现了科学与艺术结合产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充分展现了“大脑之美”。谌小维教授提到神经网络包含了知识与记忆,也包含了情感、认知与思维,不管这个世界如何变化,我们的大脑是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的。艺术作为传递思想、知识的一种形式,使得我们的传播方式更为多样,但我们的本质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因此,我们大可不必沉浸在技术进化所营造的悲伤氛围里,而是应该通过促进多学科交叉把艺术与医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演讲嘉宾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教授脑科学研究室主任 谌小维 教授

演讲嘉宾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建筑艺术学院副院长 李凯生 教授
李川教授在演讲中强调了科技、媒介、传播与数据四者之间关系的纠缠性与重要性。科技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媒介在不断演进中从物质性的传播工具进化到信息网络性的传播工具,数据则是事实或观察的结果或是一种逻辑归纳。科学技术的发展挑战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但同时带来生产工具的变革,改变了行业的实践运用,更加带来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人的思想、不断发展的欲望,也会进一步促使新的手段、生产工具的诞生。因此艺术在这样时期也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演讲嘉宾(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教授实验艺术学院院长 李川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