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2月15日,“第五届哲学·艺术·科学高峰论坛”在(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顺利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主办,(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设计学院、视觉艺术研究院与学报编辑部联合承办,重庆市青年专家工作室(艺术与科技)与(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艺术化科普研究院协办。论坛采取线上形式,汇聚了国内知名哲学家、文艺理论家、视觉艺术家和科技创业者,聚焦“媒介、感知与设计叙事”这一前瞻性主题,就数字化背景下设计与媒介的双向互动及其影响展开深入交流,探讨了伴随媒介的景观式发展和技术的信息化蔓延,设计与社会、媒介与文化领域生发出的多重问题。
上午09:00,论坛准时开幕。开幕仪式由(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视觉艺术研究院院长李敏敏教授主持,(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副校长段胜峰教授发表开幕致辞。段胜峰副校长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与会嘉宾表示诚挚问候和热烈欢迎,并强调了论坛的举办意义。“哲学·艺术·科学高峰论坛”自2017年第一次在(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举办,至今已有五届。论坛主题聚焦在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前沿理论和哲学反思上,加强各学科高度融合趋势下科学技术对艺术实践的影响,并将艺术置于更广泛的人文背景之中,密切关注艺术、科技、哲学人文与社会现实之间紧密交织和相互促进。本次论坛聚焦媒介的发展变化。数字技术时代新媒介的不断涌现,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方式、行为习惯和社会关系,也带来了设计范式和社会形态的更新。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将艺术置于更广泛的人文背景中,最终将落脚于人类未来命运的洞察和关照。最后,段胜峰副校长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嘉宾们完成线上合影后,论坛进入演讲环节。

论坛线上合影
论坛上半场由(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设计学院院长吕曦教授担任学术主持。上午做主题演讲的嘉宾有:中国社科院大学段伟文教授、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梅剑华教授、北京周红亮照明设计有限公司主持设计周红亮先生、大西洲科技集团创始人彭顺丰先生。 中国社科院大学段伟文教授的演讲主题为《技术图像的宇宙与想象引擎之重构》。段教授以香烟卡为引子,揭示了人类正日益生活在由各种装置生成的技术图像的宇宙中,世界的数码化和算法化使我们的生活世界嬗变为由不断演化的机器所主导的自我指涉和自我创生的技术社会系统,人类正面临后真相、后人文挑战的科技未来。在数据驱动的智能技术的驱动下,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数字化身、深度合成等多样化的技术涌现,技术图像的宇宙成为去主体化和去未来化的生成机器。段教授指出,在此过程中,技术的本质是组合和系统化,人和机器都是被技术配置的。段教授提倡在数字技术时代需要把设计当成一种政治,学会以技术图像为中介,以一种游戏的态度与之共存下去。 “这样一个世界生成过程中,有大量的隐藏层,大量隐藏参数,这些参数我们都是不知道的。这两天非常热闹的聊天机器人,其实都是通过调整参数来改变它的输出结果。这样一种算法认知,已经变成了一种生成性媒介。在数据驱动的智能技术的驱动下,数码化和算法化的数据装置以及作为其界面的总体屏幕笼罩一切、隔绝视野,正在使得技术图像的宇宙成为去主体化和去未来的机器。”

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段伟文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梅剑华教授的演讲主题为《因果性与虚拟世界》。梅教授的演讲聚焦三个基本问题:虚拟实在的本体论地位,虚拟经验的认识论地位以及虚拟实在的控制机制。通常的看法认为物理实在具有更基础的本体论地位,实际经验比虚拟经验更为真实,但梅教授通过对因果与实在的关系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辩护立场。因果推理是人的基本能力,虚拟对象也具有一定的因果效力,在虚拟因果和物理因果之间,重要的是因果关系,而不是因果的产生基础。虚拟因果不是完全的主观事实,物理因果也不是完全的客观事实,它们都是基于人类实践的客观事实,具有相同的因果关系和因果感知。梅教授认为,在本体论地位上,虚拟实在不弱于物理实在,虚拟经验和实际经验同样真实,虚拟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现实秩序。 “虚拟现实艺术提供了产生不同经验的诸多可能性,让我们对实在产生幻觉,甚至我们沉浸在一种现实中,获得不同的认知视觉。其实认知主体有一种强烈的倾向,把发生的事情感知为具有因果联系的,哪怕它实际上是没有联系的,甚至我们的因果关系也会帮助我们去产生幻觉,去扭曲我们实际感知的能力。哪怕世界上本没有关系,我们也要把它感受成为一种相关性。”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梅剑华
北京周红亮照明设计有限公司主持设计周红亮先生的演讲主题是《光生其心的道与法——照明设计实践分享》。周红亮先生选取五台山真容寺、北京悉昙酒店、杭州海纳百川三个代表案例,具体分析光的“道与法”,回应了数字技术时代背景下“什么是最好的光”的话题。“光之道”是空间的光影与人的身心相呼应的理想状态,“光之法”是从心到光的逆向工程技术。照明设计的内涵及相关的三大要素人、物、光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阐述,强调照明设计的核心是“光生其心”,即用光带给人快乐、安详与和谐,设计师与艺术家在进行光的创作时对自然投入感情,并得到自然的回馈。 “优秀的设计是以人为本,用光带给人快乐、安详和和谐,这个比较抽象;中等的设计以物为本,建筑空间的设计或许成功,但有时候建筑和人的需求是不统一的,大家可能会比较在意环境形式或者空间本身,实际上在空间里使用人的身心状态是最根本、最重要;不良的设计,为光而设计,舍本求末,光、建筑与人不协调、割裂,甚至对其造成伤害。”

北京周红亮照明设计有限公司主持设计周红亮
大西洲科技集团创始人彭顺丰先生的演讲主题为《科技唱响艺术跃迁狂想曲——媒介、时空、观念的重构与人类新文明》。彭顺丰先生以科技前沿的探索和实践为基底,分享关于人类“数智文明”新形态的思想、方向、范式、可能性和路径。当下信息与智能科技、生命科技与人机融合、太空探索与移民、新材料与新能源成为影响未来的主要科技浪潮,通过韦伯望远镜、脑机直连设备等案例,对媒介、时空、艺术等概念重新进行动态定义,并提出“五人文明”的概念。在阐述未来人机交互模式与元宇宙的关系时,彭顺丰先生指出元宇宙与艺术创作本质是相关联的。元宇宙很大程度是媒介的终极形态,艺术可以借此达到最大维度的想象力发挥和创造。我们需要革新世界的观念,深刻认知工业文明后期及数智文明早期带来的颠覆性变化,从创作观念、材料、工具各方面捕捉媒介和艺术新世界的风向和窗口。 “元宇宙对艺术创作的改变主要有几种形态。第一种是我们把它认为是在纯粹物理世界中的创作,二是把元宇宙当成工具,用元宇宙工具对传统艺术进行优化,三是以元宇宙作为底层理论,假设自己生活在虚拟世界中,自己就是一个虚拟人,在里面来创作艺术,最后是指元宇宙原生艺术,这种原生艺术指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东西,在元宇宙里原生出来的。”

大西洲科技集团创始人彭顺丰
下半场会议由(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视觉艺术研究院院长李敏敏教授担任学术主持,发表主题演讲的嘉宾有:鲁迅美术学院张书副教授、鲁迅美术学院展示陈列与策划设计工作室赵双玉副教授、(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照明艺术设计教研室副主任黄彦博士、(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视觉艺术研究院艺术与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李丰博士。 鲁迅美术学院张书副教授的演讲主题是《展览结束后》。叙事作为人们从小熟悉的认知模式,在展览中赋予人们感动和影像,可当离开展览后,这份影响未必能延续。张教授提出,展览真正的价值在于通过设计和叙事给人们留下持续影响,需要找到人、环境、叙事三个要素之间的联系,思考媒介如何更好地介入叙事。此外,本次演讲继续阐述了新加坡国家设计中心的再生设计、竹棍休闲椅、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美国枪支暴力纪念项目等案例,向观众呈现了展览与叙事的紧密联系。叙事以无限的形式存在于所有的时间、地方、社会中,成为展示不同人物、事件以及让记忆鲜活的方式,也使展览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未来展览设计的重点在于通过媒介让叙事的力量感得到更直接的表述,产生更多生命的交流。 “当展览结束后,叙事内容对我们的生活仍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表达信息的媒介从展览角度看,往往越原始越有力。这种原始并不是要摒弃媒介手段,而是通过媒介手段让这种力量感表达得更直接。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如何让叙事环境给观众带来并延续这种冲击是很重要的。在一个展览里面,我们通常习惯自己是设计师,是这个展览的主宰者。但是在新的思考里面,我觉得受众群体应该成为内容的主宰者。作为作者,你和我只是这个展览里面一个制造机会的人。而一个展览最重要的是让更多人在你创造的机会里面产生交流,产生更多的想法。”

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张书
鲁迅美术学院展示陈列与策划设计工作室赵双玉副教授以《从文本到图景——展馆平面设计研究与实践展示》为题,从设计者的角度探讨了当代展示设计的问题。随着展示科技的发展,多维媒介在展馆中协同建构,实现了更为立体多维的展示环境。赵教授以德国犹太人纪念馆、辽宁省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为例,展现了当代博物馆从收藏、展示到关注精神内涵的转向,运用平面系统和较为轻松的风格也可以呈现独特的历史阅读文本和空间,展示和阐释有形和无形的文化,构筑人与文化的连接和互动,创建“观看”的景观。除了关注信息与观众的关系,实现情感上的视觉呈现,展馆平面设计还需要围绕视觉材料进行阐释性组织,突出信息性和直观传达性,为展览的传播做媒介拓展。 “博物馆已经不是简单的理解、收藏、展示,它是一个为社会服务的永久性机构,通过研究、收集、保护、解释和展示有形和无形的遗产,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为教育、享受、反思、知识的分享提供各种经验。也就是从一个更加宏观和客观的角度来看待展览的问题,用解释和展示、有形和无形这两对形容词来把握我们所展示的内容、展示的具体媒介和材料。今天展览设计更多是做了一个内容上的阐述,不是要把内容限定,而是为了一个更开放、更多元化的解释和阐述。”

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赵双玉
(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照明艺术设计教研室副主任黄彦博士的演讲主题为《光艺术介入城市照明》。黄老师指出国内景观照明工程面临千城一面、文化流失、能耗浪费、光污染的现象,当人们不再追求规模化的感官刺激,寻找艺术思维与城市景观照明建设相融合的方法是当务之急。并以(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80周年灯光秀、虎溪公社、黄桷坪红楼、重庆边坡堡坎、日本光之隧道为代表案例,从照明载体、满足需求、文化保留、艺术性四个方面对光艺术介入城市照明进行探讨,强调光艺术介入城市照明,不能仅理解为夜景照明中的明暗、对比、过渡等视觉表现,而是以人为本、尊重载体功能属性和在地性的美学创新,兼顾文化和视觉表现,使作为媒介的光真正融入城市空间。因此,这也需要照明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共同努力。 “艺术性的实现本来就是城市照明的目标之一,城市夜景照明本来就是为了表达艺术。艺术介入城市照明并不是一个新事物,而重点在于如何去改变我们目前城市照明当中的一些现状——通过艺术化的方式来表达。艺术照明的创作出现和我们经济社会进步以及艺术美学思潮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更多是要在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去思考,光艺术的手段和方法,如何对我们传统的城市夜景照明的设计带来一个方法的思考或者如何给我们城市夜景照明设计方法带来一些新鲜的设计理念。”

(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照明艺术设计教研室副主任黄彦
(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视觉艺术研究院艺术与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李丰博士以《元宇宙中的“人”与“物”》为题,将元宇宙概念的核心含义指向“数字化、赛博化的人类生存空间”。元宇宙以VR、脑机接口等为可能的技术路线,通过特定方式与人的感官连接,提供新的感官媒介。基于最少的理论预设和技术前提,李丰老师探讨了一种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元宇宙形态,即完全沉浸式虚拟现实,同时厘清“人”、“物”等基本概念在此背景下的本体论内涵。对于“人”的问题,元宇宙中的“人”需要最终落脚到像人类这样的意识主体上,而经典物理意义上的“物”概念在元宇宙中会被消解,区块链技术则可以在重构“物”时提供一种人工的客观性。最后,演讲回归论坛主题“媒介与设计”,他认为元宇宙作为一种开放性、颠覆性的新媒介,势必会创造全新的设计叙事,而演讲中讨论的这些元宇宙的基础问题,为这样的未来叙事划定了边界。 “什么可以穿越进元宇宙,什么不能?属于经典物理世界的即所谓现实世界的东西,是无法进入元宇宙的。因为元宇宙正是要在经典物理空间外再造一个空间,从而把经典物理世界的一切替换掉,现实的物被阻隔在元宇宙之外并要在元宇宙中被重建。而那些不属于经典物理世界的概念,在元宇宙中都会被保留,如自我意识、心灵等。除此之外,像数学、道德律、意义和观念的世界等这些本来就不依赖于经典物理的东西,也可以无缝进入元宇宙。”

(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视觉艺术研究院教师 李丰
在所有嘉宾的发言结束后,(中国)有限责任韦德网站视觉艺术研究院院长李敏敏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在今天的论坛中,八位演讲嘉宾围绕媒介概念所展开的探讨,既关照了现实物理世界,对线下展览、光艺术等传统艺术媒介进行了充分展示和深入阐释,也面向未来,跨越进虚拟世界,对各种表现的数字化趋势进行了展望,对元宇宙等新兴媒介技术进行了理论反思和可能性构想。最后,李敏敏教授对所有演讲嘉宾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论坛作为一次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对媒介与设计的互动关系展开了观点的碰撞与思想的交锋。嘉宾们的演讲围绕“媒介、感知与设计叙事”主题,从各自专业背景出发,融合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双重前沿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了积极探讨与深入交流,也为听众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思想盛宴。
活动策划 段胜峰 李敏敏
视觉设计 黄粬 胡宇萌 郭盛臻 韦敬馨
文稿 赵诗嘉
编辑 王立东
审校 李丰 赵园园
审定 李敏敏